设《德育报·学前教育》为首页
RSS订阅 | 手机版 | 微信订阅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“中幼网杯”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

评论:"在家上学"只能是小众的尝试

2013-10-14 收藏 复制地址
转载:

[db:简介]

  近日“在家上学”这件事突然成为媒体的热点,媒体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此事不妨一试。多少年来,现行教育制度的僵化和教育方式的陈旧,早就成为众矢之的。2012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4%,至今仍低于4.5%的国际平均水平。所谓的重视教育政府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号上,靠的是家长在掏腰包。学生为了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不得不苦读,因此引发众怒也就不奇怪了。不过有趣的是:就在国内媒体一再抨击教育制度的时候,《纽约时报》却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一赞再赞,认为在数理化等“硬科学”方面,中国的基础教育遥遥领先于美国。要知道当中国家长对题海战术深恶痛绝之时,美国普通的高中生面对中国初中的数学题还有困难。换个视角来看,中国的基础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。

  当然,中国教育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:集中资源培养少数尖子生,而对大多数成绩普通的孩子缺少因材施教。注重解题能力,而缺乏对创造力的培养,这可能也是一些家长退出常规教育体制的初衷吧。

  据报道,对于“在家上学”这件事,家长是关注的多,实际行动的少。其实这也不奇怪。毕竟在一个社会大分工的时代,有精力有财力抗拒社会的流水线生产的只能是少数人。而且仔细分析一下,“在家上学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少数探路者能坚持多久,还要打一个问号。

  首先,“在家上学”父母大多只能充当小学阶段的老师,除了小学的语数外几门功课之外,读读《三字经》,《百家姓》,就是所谓的国学教育了。再高级一点的能讲解一下《论语》,已经算难得了。但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是9年,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在推行12年义务教育。对于非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学生家长来说,很多人对于小学阶段之后的课程辅导就力不从心了。迟早还是要回归到学校教育。 1 2 下一页 尾页

  其次,“在家上学”的教育内容,和父母本人的知识结构关系很大。众所周知,人文类的知识,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览而掌握,而理工科的知识,没有系统的训练很难过关。所以文科可以自学成才,但是理工科的人才,几乎全都是科班出身的。有趣的是,通过观察不难发现,往往是文科背景的父母更有兴趣打破常规,试验“在家上学”;而理工科背景的父母,往往更相信按部就班的教育体制,相信题海战术。这可谓两种不同知识背景对父母的影响。而人文背景的父母,在数理化方面能给孩子的辅导是非常有限的。很多文科背景的父母,应付初中的数学题已经颇为吃力了。但如果放弃数理化的课程,这让孩子以后在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呢?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·萨默斯就说过:讲不出五部莎士比亚剧本是羞耻,不知道基因和染色体的区别却无所谓,这种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。但是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,“在家上学”却很可能培养出严重偏科的学生。

  再次,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,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养成,其中培养小孩与人相处,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学校阶段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,英国贵族往往把孩子从小送到哈罗公学等寄宿学校就是这个道理。学校阶段是小孩一生社会交往的开始,中外都有不少父母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入名校,就是希望孩子从小能和未来的精英交朋友。这种想法虽然功利,但也不无道理。相反从小“在家上学”的孩子,与小伙伴相处的时间有限,会不会长大后出现人际交往的困难,这也是一个问题。

  总之,“在家上学”的理念,折射出家长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一些不满。有少数有条件者要进行探索,似无不可。但是真的要大面积推广,失败的可能性极大。对于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,还是要依赖义务教育,这就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继续改革,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,提供足够的优质学位。在强化中国基础教育优势的同时,尽快补上短板,这样才能让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。

首页 上一页 1 2



⊙欢迎关注“学前教育网”、“园长”微信公众号。
⊙欢迎分享、转载,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,包括本声明。
⊙版权声明:文章源于网络,《德育报·学前教育》编辑整理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  • 分享到手机/微信/QQ

  •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

  •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

  • 《德育报·学前教育》QQ公众号

  • 幼教圈QQ公众号

 
 
资讯搜索 】  【 加入收藏 】  【 告诉好友 】  【 打印本文 】  【 违规举报 】  【 关闭窗口

想要吗

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

亲子早教

热点专题

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

热门排行

统计代码